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95%的大型医疗设备靠进口,医学影像设备国产化需要迈过哪些坎?

时间:2022-9-29 8:54:06点击:

上个月刚完成上市的联影医疗,创下了今年以来科创板最大规模IPO记录——募资110亿元,盘中市值一度冲破1500亿,约为两年前公司估值的三倍;接近80倍的市盈率,远超当前行业平均值的35倍。



这场盛宴并非孤例。



疫情以来,东软医疗三次递交IPO申请;今年6月,另两家本土品牌明峰、安科也分别向科创板和创业板递交了申请。可以说,在“国产浪潮”中,作为医疗器械第一大细分市场的医学影像设备赛道,名至实归地火出了“国潮”热度。



1、医疗设备难点坎



我们经常听到的CT、超声影像、血管造影机、磁共振等设备,这些都被“GPS”也就是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垄断。



从高端医疗机构、三甲医院到县级医疗机构,国产品牌鲜有应用,大中型、中高端医疗装备、高价值医疗材料、高端植介入体,更是全部依赖进口。







而且越好的医院,越是喜欢进口国外的设备。



就拿CT来说吧,它的全称叫做"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主要是利用X光穿透身体不同密度组织产生的断层影像,再用电脑重组出影像。主要应用于脑部、心脏与胸腔与腹腔,以及四肢的检查。



这玩意可是一种高精密仪器,上万枚零件涉及十几万项专利,且学科交叉度高。因此,像CT这样的大型医疗装备的研发、制造以及各种技术转化的过程,极其繁复,一家机构或者企业其实几乎不可能做到全部技术自研自产。



目前我国的CT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尤其是高端CT,基本被外国品牌垄断。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外国企业就有绝对的定价权,价格也贵得离谱。



一台进口PET-CT就要几千万,设备检查费用在7000元左右,甚至同样一台设备,在中国的售价是美国售价的两倍。



如果坏了怎么办?不好意思,要联系外国公司派工程师过来进行维修,高昂的维修钱也是我们来掏的。



我们自己修行不行?



还真不行,后台有检测程序,会给你远程锁机,让设备彻底芭比Q了 ~



所以高昂医疗设备的采购费,不仅对医院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对患者来说更是用不起,也就造成了检查费用为何居高不下,看病为何贵的问题。



2、专利问题坎



国产设备想要追赶国外,除了技术积累以外,还要绕开前面人的专利才行。



提到专利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专利申请数据,申请总量达322万件,其中我国为140万件,占全球第一,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分别占2-5名。


2022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



乍看下来,我们专利数量最高是好事,但是如果深挖下去,国外专利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专利质量是非常高的。



就拿医疗设备里面的助听器举个例子吧。



何祚庥院士戴的助听器五万一个,十万一套,丹麦产的,这东西里面就一个芯,一个扩音器,结构够简单吧!



可是准入门槛很高,现在有专利了,更进不去,只有几家国外企业能生产,比如瑞士的峰力、美国斯达克、丹麦瑞声达、丹麦唯听、丹麦奥迪康、西门子助听器等等。



现在被国外垄断了,想买的话,我们不得不要花高价,并且这玩意还容易掉,没办法谁叫我们技不如人呢!



再联想到之前华为芯片事件,美国之所以能通过芯片制裁华为,其实就是因为它掌握着大多数科技产业链的核心技术,而这些专利是其他公司绕不开的。



虽然如今就连小学生都可以申请专利,机箱的外形也可以,但是数量再多也没有用,关键还是要质量过不过硬,含金量大不大,能不能让别人不可替代。



3、进口替代大幕下,“国产”重新被定义



根据第三方咨询公司益普索Ipsos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器械/设备的国产化市场份额占比已从2010年的35%增长2020年的60%;同期影像设备的国产化率也从33%增长为64%,复合增长率达到19%,进口替代可谓“势如破竹”,但具体的细分领域增长情况各有不同。



以医学影像设备来看,主要包括MR、CT、DR、超声、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这五个细分赛道。



深圳医疗器械展 深圳医疗展 医疗器械展 医博会 深圳医博会


其中典型如DR领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率先从影像垄断市场中突出重围,全面实现国产化,无论上游还是下游供应链企业发展都比较成熟,几乎从探测器、高压发生器到球管都有相应的设备提供商,并在中国最广大的县域医疗市场拥有最广大的用户群体。



根据IPSOS的数据,中国CT设备的国产化率按台数计算已超过80%,其中尤以16排及以下CT占比最高(注:“排”一般指探测器的数目),16-64排CT国产化率近年来增长最快,128排及以上CT也从2019年开始实现了国产化的突破。至于MR领域,其国产化率也从2010年的28%增长到2020的60%,其中1.5T及以下(注:T即“特斯拉”,为磁场强度单位)的中端MR产品国产化率增长最快。



这些数据增长的背后,是国产医疗影像产品核心技术被逐步攻克、产品品质与口碑的崛起。这不仅归因于以联影、迈瑞为代表的本土厂商的快速崛起,更少不了以GE医疗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国产化战略的成功实施。



正如益普索战略顾问服务线合伙人介绍,从上述第三方调研机构的统计看到,“国产”占比的数据统计,既包含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的设备,同时也包括了国际品牌在中国布局的供应链所生产的设备。可以说,“国产正重新被定义”。



据了解,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中就明确了对于国产的定义,即包括内资和外资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另外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政府采购是以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为原则的。这里所说的“本国货物”就包括中国境内的外商独资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的设备。



由此可见,“国产设备”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本土品牌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当前,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行业发展态势层面,都更倾向于“大国产”的广义概念,即不光包括内资品牌,还有外资品牌在国内生产的产品。



4、“全面国产”的解题思路



在这样特殊的“政策机遇”之下,跨国医疗器械厂商们纷纷加码“国产化”,落户中国搭建供应链,典型的就有“GPS”,以及强生、因美纳、日立、德润特等跨国企业。



究其驱动力,一则,跨国厂商有明显的技术、品牌和渠道优势,可以弥补国内在高端市场上的不足;二则,在医疗设备领域,中国还是个增量市场,且分级诊疗的推进和县域市场的崛起也会进一步加速高端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无论是国家区域中心,还是县级医院,都对高端产品需求越来越多”。



在“国产化”布局上,以GE医疗为代表的跨国厂商显露出了超前的意识,并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



GE医疗自1979年开始在中国正式开展业务,于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办事处。1991年,GE医疗与原航天部和卫生部在北京合资成立了GE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GE医疗中国现拥有五大工厂,近7000名员工,包括一支约1200名的研发和应用工程师团队。



据悉,目前GE医疗中国在国内生产产品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达到85%以上,其中北京工厂生产的64排CT国产化率为100%,手术机国产化率为95%以上,无锡工厂生产的超声主机已实现100%本土研发、100%本土采购和100%本土生产。



根据Ipsos的数据,在跨国企业中,GE医疗国产化贡献率超过了60%,西门子国产化贡献率近40%,飞利浦国产化贡献率约30%。



这些数据则是GE医疗在中国“全面国产”战略成果的集中体现。据GE医疗中国首席技术官孙旭光介绍,GE医疗中国战略是“全面国产、数字赋能、合作共赢”。其中全面国产则包括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新”。



其中,“中国制造”指的是将更多产品在中国生产制造,以及设备零部件在中国本土采购。孙旭光表示,公司已提前实现了《中国制造2025年》要求的国产化率和本土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标准,在中国依托五大工厂,已构建了从经济型到高端全覆盖的医疗设备研发和生产的能力,其中包括超高端256排CT、3.0T磁共振、高端移动X光机、全系列超声、呼吸机和麻醉机在内高端产品均已实现国产。



据悉,GE医疗北京基地研发和生产CT、X光机、血管机、手术机等影像设备,GE全球每三台CT中有两台产自于此,256排高端Revolution CT和高端移动X光机已在北京量产;上海则建有对比剂生产基地,生产的对比剂多年位列中国出口医疗器械企业排名第一;天津建有磁共振成像系统生产基地,GE全球每销售两台磁共振产品中就有一台来自天津工厂,并已实现高端3.0T磁共振设备国产化;在无锡建有超声、呼吸机、麻醉机、心电监测、患者监护仪等临床护理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生产的超声产品占比GE全球超声销售量40%,并已实现包括心脏、全身、妇产超声在内的全线超声系列在国内的生产。



“中国创新”则表示要将世界领先的科技与中国本土国情做深度融合,将对应的创新产品布局中国,惠及中国乃至全球医患。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医械界悄然上演“拆迁”运动,“中国美敦力”的未来在哪?

下一篇:数千亿级医疗新需求涌现!卫健委发声,财政贴息贷款拟将涌入医疗设备更新改造

返回顶部